数据库连接失败 授她以柄小说最新章节_授她以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(卧龙饮水)_顶点小说

授她以柄小说

卧龙饮水 0万人读过 46万字 连载


小说简介: 朱木阳大学毕业分配到了济南一家邮电设计院,他从技术人员被借调到管理部门工作,从此后开始了二十年的传奇,最后他成长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。 这二十年里有过求而不得的爱情,也有人生的巧遇,有友情也有敌意,一路走来,江湖就在眼前

最新章节:第二卷之第十二章(2022-01-17)

最新章节列表 2022-01-17 16:36:01
第二卷之第十二章
第二卷之第十一章
第二卷之第十章
第二卷之第九章
第二卷之第八章
第二卷第七章
第二卷第六章
第二卷第五章
第二卷之第四章
第二卷之第三章
第二卷之第二章
第二卷之第一章
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+
数据库连接失败数据库连接失败
__顶点小说

顶点小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顶点小说网mxg9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第一章 煮椰子

第一节 串场河水长

公元一九七八年,初夏。

苏北,串场河沿岸莺歌燕舞,鸟语花香。

在马林西走出这座城市之前,串场河是他所见的河流中最大。大到什么程度?最宽的地方有几十丈宽,从这边看对岸的人,影影绰绰的,喊话也听不清楚,得借助于有些夸张的手势。

河水很满,水面与农田仅有很小的落差。每到雨季,猛涨的河水常常会倒灌进农田,人们不得不在通向河口的港汊处造闸,沿岸筑圩,河水涨到警戒水位,闸门一关,围子里就平安无事了。有时暴雨倾盆而下,河水涨得太猛,来不及关闸,农田里就是汪洋一片,甚至漫过秧苗,盛蕾期的棉花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尖儿,在水面上打漂。水一退去,那么,田里沟里,就是马林西这些孩童的天下了,赤条条地在沟里抓鱼,那可是了不得的痛快。

小时候,马林西最盼夏季的暴雨,那样,就不用去上学,奶奶指派他挑猪菜的任务也非常容易完成。天气潮湿,气温高,喂猪的野菜长得发疯似的,水灵,又多又大,而且撑篮子。塞满篮子,马林西就有足够的时间捞鱼摸虾。

眼下,虽说也是夏天了,期盼中的雨季没有到来。马林西也不再是懵懂的少年,二十出头的人了,对儿时的暴雨已不再期盼,有时候甚至希望它最好不来,否则,雨下的不是时候会严重影响一年的收成呢。

现在的串场河水,跟马林西小时候看到的感觉是截然不同。

除了靠岸的地方有些青梗的水草,间或有一丛丛碧绿的芦苇、马郎、菖蒲外,水面上是白花花一片,清亮的河心,连鱼儿打的水花都没有。唯一吸引他的,便是头尾相接的轮船队,足有里把路长,插在船头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,碧绿的油布将船舱盖得严严实实,是粮食?石灰?煤炭?也许都是,也许什么都不是。看到这个壮观的船队,马林西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冲动,目送它们消逝在远方的河湾里。

这种情景,实在是难得碰上一次。

这条大河穿城而过,马林西只有进城从桥上经过时偶尔一饱眼福。离城几十里路的乡下人,哪有机会每次进城都能看到这满载的长龙船队呢?如果碰上一次,那是幸运而奢侈的风景了。更多的风景,是在家乡,在生他养他的高陵。

高陵位于河东县城东面的南墩公社西南方向。串场河东就是南墩公社的地盘,是城市与农村的地理分界线,也是行政分界线。从县城过串场河上的东方红桥,就踩上了南墩的土地。站在东方红桥上看,很少有人会知道串场河从哪里来,又到哪里去。对于马林西来说,河东这片土地更令他感到亲切。

东方红大桥是才通车的。马林西去年冬天离家的时候,这里还不是路。半年不见,旧貌变新颜了。过了桥,一条大马路直往东去,可以抵达南墩公社所在地。听刚才踏三轮车的说,这条大路是开挖“朝阳河”时一并铺筑的,开河挖上来的土方做了路基,东边与邻县接壤呢。不过,马林西不需要走到底,更不需要到公社所在地南墩镇,那样绕路了。

在六公里,马林西就下了车。

第二节 西西家来啦!

六公里的长途汽车在这里的一个招呼站,取名于从南墩到这里正好六公里路程。除了路边一块被踩得光溜溜的空地,没有任何标志证明它是一个名气不小的站头。马林西印象中,曾有过写着“六公里”的圆木牌竖在路边的,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。不过,有没有站牌的存在,不影响人们在这里上下车。

下了车,马林西搭上了一辆去高陵的二轮车。老家这一带,自行车都叫二轮车,城里人才会说自行车。你说了,别人肯定笑话你“洋儿八腔的”。

从六公里过朝阳河上的砖拱桥,往南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。在农村,这种黑油油的马路绝对是高档的了。当然,这是沾了国防备战的光。

一九五零年代后期,南墩因战备需要修了飞机场。机场在朝阳河北约两公里,跑道与朝阳河平行,可以看见飞机起降。向南的这条路,是驻地空军的师部和场站所在地。现在,部队走了,机场已改成航校。

马林西回家不用走到师部那边,六公里站头下去是光荣大队、北陵大队、新丰大队。马林西从新丰大队三队的路口下去,径直朝东,一条红砖铺的小路直通大队部。当然,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,就是六公里站头往南里把路朝东,有一条砂石路,是通向驻军部队弹药库的,在弹药库后面有条小路往东北岔过去,过条小河就是北陵大队。再沿河北农庄门口的小路往东走到跃进河,沿河西岸堤堆的大路再拐向南不远,过两座水泥桥,就到高陵的地盘了。

从新丰三队的农庄往东几百米,过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,河东就是高陵大队的西界生产队。接下去,依次是西港、西陵、中西生产队。高陵大队部,就是中西生产队的地盘,位于南北向的跃进河与东西向的新丰河东北角。

马林西走到大队部的时候,太阳已经偏西。五间青砖青瓦的大队部,两扇大门都上了锁。他十分留恋地看了一眼,便从西山头的巷子里往北走。大队部的后面,一字排开的两幢教室里,传来朗朗的读书声。操场上,没有一个人影。

再往前的学校厨房后面,是一排沿河堆新建的农庄,第一家是生产队会计瑞芝大哥家,门半敞着,显然家里没有人。一路下去,祝余家,锦山家,福民家、德红家、一青家,都不见人。

现在,正是做农活的时辰呢。

马林西沿着农庄东边的小路继续往北走,清香扑面,沉重的背包陡然变得轻了起来。他一边走,一边贪婪地呼吸着家乡的空气,饱览久违的田园景象。

他清楚地记得,去年离家时稻子收了,正准备种麦,许多地还没有耕翻,一片黄灿灿的稻茬。翻了的,黑乎乎的粘土,流油似的。棉花开始吐絮,蚕豆和苕子绿肥在播种。

眼前,齐腰高的麦子正在由青转黄,轻风吹过,麦田里漾起阵阵涟漪。一只燕子从麦穗上掠过,画出一条优美的弧线。蜻蜓伫立在麦芒上随风飘荡,双趐时不时动一下,又亭亭玉立般不肯离去。阳光洒在田野里,麦田像泼了浓重的油彩。

穿过麦田,隔一条路,便是棉花地。今年的棉花都改成了移载的,齐膝的棉苗棵棵健壮,绿油油的,一行,一行,笔直成线,一直伸向北头的一排农庄。农庄往东不远,就到家了。

农庄的小路像绚丽的彩溪,蚕豆和油菜将小路塞成若隐若现的缝隙,金黄的油菜花,黑白相间的蚕豆花,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庄稼。

肩扛手拎的马林西在彩溪中徜徉,忘情地边走边看,身上沾满了花粉的清香……

“西西家来啦!西西家来啦!”空寂无人的田野,忽然传一阵快活的减声。

原来,真的到家了。离家仅百十步的路了。

马林西寻声望去,身后不远的麦田里,一个高大的身影注视着他。原来是邻居福友四妈王爱琴,她在田边移栽番谷呢。

“福友四妈。” 马林西心头一热,停下脚步,笑嘻嘻地向她挥挥手。

“西西你家来啦!”妈妈突然出现在马林西的面前。

她是在铲秧草呢。一下子,田里冒出十几个人头来,都不约而同朝马林西走来。

“呀,瘦了。”

“脸也黑了。那边太阳毒吧?”

“在路上走了几天?”

“都把我们想死啦。”

“你当代表了,晓不晓得啊,我们都投你票的哩。”

“肯定带了不少新品种家来吧。”

“乖乖,这个烟高级,还带海绵嘴子呢。”

……

邻居们闻讯涌到马林西家里,把他团团围在中间,“西西”长,“西西”短,七嘴八舌问这问那。

马林西给家人带回了幸福,也给邻居们带来了快乐。只到天黑,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。

“你先歇息啦,我们晚上再来玩。”建华大哥嚼着马林西给他的椰子糖,开心地说。

“就在我们家吃饭嘛。”马林西的妻子余心红挽留他。

“不啦,晚上来玩。”建华顺手拿起门外的铁锹,往肩上一扛。

离家半年回来,家里人自是格外地亲热。妈妈一边在锅台前忙碌,一边问马林西些鸡毛蒜皮的事情。妻子帮他收拾东西,将大包小包的零碎物品整理出来。

“信上说十号的嘛,”妻子说:“几点到街上的呢?”她问的“街上”,是指县城。

“昨天从苏州坐的轮船,走得慢,今天中饭后才到的。”他接过妻子递来的毛巾搓了把脸。

“拢南南哪块没有啊?”妈妈抓起两根棉花秆在膝盖上拦腰折断,送进灶堂,左手用火叉往里推了推,右手慢慢拉风箱。接着告诉他:“东东和祝庚上次出差,拢南南那边的呢。”

东东是马林西的大哥,公社农科站技术员。祝庚是同事,他们是好朋友。祝庚负责作物栽培,东东搞农作物病虫害植保。两个月前,他们去湖北调玉米种子,回来时路过安徽,顺道去看了在六安当兵的三弟南南。马林西这次回来,也拢了南南那边,三弟跟他提过这事。

“拢了。”马林西说:“还录了声音呢。”

“什呢录音啊?”妈妈问。

马林西是想告诉她,他用录音机录下了弟弟的声音,也带回来了。可一想,她们哪里知道什么是录音呢?在农村,人们没见过录音机是什么。

“没什么。”马林西搪塞了一句。解释没有用,反而会越解释越糊涂,还是晚饭后让她们见了录音机后再说不迟。马林西想。

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晚饭。桌上没有了去年底去世的奶奶,刚刚当兵不久的三弟,但谁也没有触及这个敏感的话题,热烈地问马林西在海南的见闻趣事,马林西也问家乡的种种变化。

久别重逢的团聚,真是幸福啊。

吃完晚饭,谁也不收拾碗筷,继续问马林西千奇百怪的问题,毕竟,他是全家到目前为止,离家走得最远,见的世面最大,离家时间又最长的人了。岂止是他们家啊,在全生产队、全大队,甚至在公社里,马林西这次南繁也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哩。从人们谈到马林西去海南岛时那份羡慕的眼神里,他早已感觉到了。

晚饭后的碗筷还没收拾结束,邻居们不约而同聚到了马林西家。

“来来来,请一大家子到堂屋里坐坐。”马林西的爸爸热情地招呼着,将带过滤嘴的香烟递给邻居们。

一九七零年代末期,农村的夜晚还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除了一年放几场露天电影,大队文艺宣传队春节时表演几次广场剧,其它就谈不上娱乐了。没有通电,更谈不上城里才有的少量电视,广播只有早中晚三次,一天的播音时间全加起来不过三五个小时。农民要劳动,谁也不可能每天听几个小时广播。看热闹,便是最好的娱乐消遣了。左邻右舍有什么风吹草动,甚至夫妻吵架,婆媳作气,都会有不请自到的邻居来劝解,帮忙,抱不平。马林西家在的这个农庄人心很齐,从最东头的建华家起,到最西头的瑞新家,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、热闹事、开心事,都少不了邻居们分享。

爸爸把大家请到了堂屋里。

第三节 南南在录音机子里面

马林西家的老屋还是在奶奶手里建的,少说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,是一块地势较高的墩子。听奶奶说,民国二十年发大水,附近的许多人家房子都淹了,可马林西家安然无恙(后来知道,就是一九三一年苏北水灾,上游洪泽湖溃堤洪水下泄造成的自然灾害)。“两合头”的房子呈直角,主屋三间朝南,砖墙瓦盖,隔墙都是木板,五根柱子落地,横笆细椽,这种结构在全生产队算是最好的那种。厨房三间,门朝东,两幢房子周围都是青砖铺的滴水檐,两屋大门之间互相通连的小路也铺了碎砖,下雨天,脚上沾不到半点泥星子。堂屋的明间里也铺了砖,是那种上好的方块汪砖。

堂屋正中挂着爸爸写的一幅中堂,是一首词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:

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,秦皇岛外打鱼船。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?

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。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

两边的对联是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》词里的两句:

四海翻腾云水怒,五洲震荡风雷激。

马林西的爸爸虽不是书法家,但还是很有书法的功底。中堂下面是五个抽屜的神柜,深红的荸荠色油漆光彩照人,青铜包角、镶边,搭扣,拉手,也都是青铜的。神柜的正中,摆着不足盈尺四角见方的红木袖珍基座,上面端放着洁白的主席石膏像。左右两侧是清代官窑的大笔筒。再东侧是一只三尺高的青花瓷花瓶。最左首是木架座钟,那是爷爷生前留下的唯一遗物。

爷爷是山东济南齐和人,跟孙传芳转战南北,一九二七年八月被国民革命军打败后二度占领河东县城后,爷爷脱下军装留了下来,跟在城里打工的奶奶结婚。后来,为躲避日本鬼子的轰炸,逃到了奶奶的娘家新丰大队,后来在西北梢买了房产田地安家。当年的西北梢,就是现在的高陵。爷爷当兵位及营长,除了能带兵打仗,还有一手精巧的木工手艺,当地人称这种木匠叫“细料木匠”,这个座钟的架子就是他亲手制作的,上面有细腻的雕刻,图案繁复,美轮美奂。

堂屋两侧厢房隔断的壁板上,挂满了玻璃镜框,有不少是马林西爸爸妈妈结婚时亲友送的贺礼,也有是奶奶六十岁和七十岁过生日亲友送的寿礼。下面贴满了他们兄弟几人的奖状。堂屋正中是一张白木丝线方桌,四周有防止东西滑落的凹槽,浅淡的荸荠红油漆历久弥新,依然光彩夺目。

屋子里挤满了邻居。大家七嘴八舌地热烈交谈,嗑着妈妈新炒的葵花籽,问这问那,妻子将他从海南岛带回的各色糖果塞到人们手中。

“不啦不啦,有呢。”

“心红你忙你的,我们要吃自己拿。”

推荐阅读 More+
数据库连接失败数据库连接失败